技專校院教學創新先導計畫-預期成效
一、問題解決導向(PBL)課程
本計畫規劃「將問題導向學習導入工業4.0技術課程」推動之組織架構,校內各單位之溝通協調以及資源調配,由本校校長負責統籌,教務處協助開課相關之行政流程,教學單位包括:通訊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子工程系以及電機工程系,負責相關課程之規劃與開設、學生招募、配套活動之辦理…等。本校圖書資訊處之校務系統組負責提供校內網路平台之建置,e-portfolio平台之建置與維護,並提供教師與學生能即時於線上互動之平台。
訂定KPI指標作為計畫是否顯具成效的檢核基準。
問題解決導向(PBL)課程計畫KPI指標
| 
   項次  | 
  
   對應量化指標  | 
  
   指標數值  | 
 
| 
   1  | 
  
   課程參與人數  | 
  
   200  | 
 
| 
   2  | 
  
   線上互動式平台課程  | 
  
   6  | 
 
| 
   3  | 
  
   辦理學生校外場域見習活動  | 
  
   6  | 
 
| 
   4  | 
  
   學生參與聯盟成果競賽場次  | 
  
   6  | 
 
| 
   5  | 
  
   技術講座活動  | 
  
   2  | 
 
| 
   6  | 
  
   業師協同參與人次  | 
  
   6  | 
 
| 
   7  | 
  
   輔導學生考取專業證照  | 
  
   20  | 
 
| 
   8  | 
  
   教師參與相關專業研習  | 
  
   6  | 
 
二、推動教學創新實驗
(一)、通識課程革新
為瞭解學生修習本計畫課程之修課情形與學習成果,將規劃幾項教學革新成果評估機制,茲說明如下:
1.      
核心素養評估機制、內涵及運作
本中心對應本校4C核心能力,訂定通識教育四大核心能力及八大具體指標,以培育出學生品格、人文素養、社會關懷與生命智慧的公民。本計畫所屬通識課程,即為培養問題解決、邏輯思辨、溝通表達、鑑賞美感、國際視野及國際移動能力,即本校通識人才培育長期以來努力的方向。
通識課程革新與校定4C核心指標間的關係
| 
   學校核心能力  | 
  
   通識核心能力  | 
  
   通識核心能力指標  | 
 
| 
   溝通(Communication)  | 
  
   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 
  
   訓練語文表達溝通的能力  | 
 
| 
   學習對多元文化欣賞能力  | 
 ||
| 
   創意 (Creativity)  | 
  
   獨立思考與發展創造潛能  | 
  
   開發個人潛能,提升創造力  | 
 
| 
   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 
 ||
| 
   合作(Cooperation)  | 
  
   敬業樂群的態度  | 
  
   養成負責、自律、誠信等自我管理能力  | 
 
| 
   具跨領域知識、統整視野並應用所學能力  | 
 ||
| 
   關懷(Consideration)  | 
  
   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精神  | 
  
   提昇人文素養能力  | 
 
| 
   培養群我意識、關懷他人並造福社會能力  | 
 
2.       通識課程規劃與核心素養間之對應關係
延續各項教育部計畫成果及未來「以教學創新來建立生命關懷為核心的通識教育」之發展主軸,透過素養培育,期能解決自我、人我及社會問題。課程計畫乃以問題解決為主、兼含溝通表達、邏輯思辨、國際視野、國際移動與美感鑑賞等多元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
3.      
通識課程教學革新的評核機制和措施
設計課程滿意度問卷於學期末施測,以瞭解學生對教學革新的滿意情形;依據各課程目標與教學革新計畫精神,由各課程教師設計適宜的起點評量(期初施測)與總結性評量(期末施測),瞭解學生是否確實學習到課程知能。其中Rubrics是一種結合量化與描述評量方式,具明確指出教師對學生表現的期待與學習方向的工具,將作為通識課程評量使用。
訂定KPI指標作為計畫是否顯具成效的檢核基準。
通識課程教學革新課程計畫KPI指標
| 
   項次  | 
  
   對應量化指標  | 
  
   指標數值  | 
 
| 
   1  | 
  
   教學研討會辦理場次  | 
  
   2  | 
 
| 
   2  | 
  
   課程革新課堂講座場次  | 
  
   4  | 
 
| 
   3  | 
  
   課程革新心得比賽場次  | 
  
   1  | 
 
| 
   4  | 
  
   期末教學成果發表會  | 
  
   1  | 
 
| 
   5  | 
  
   參與微電影拍攝課程數  | 
  
   4  | 
 
| 
   6  | 
  
   英文繪本的數量  | 
  
   3  | 
 
| 
   7  | 
  
   跨領域課程作品  | 
  
   4  | 
 
| 
   8  | 
  
   名家講座場次  | 
  
   4  | 
 
| 
   9  | 
  
   配合課程校外參訪場次  | 
  
   2  | 
 
(二)、程式設計課程
本計畫係依執行程序進行查核,並訂定KPI指標作為計畫是否顯具成效的檢核基準。
程式設計課程計畫KPI指標
| 
   項次  | 
  
   對應量化指標  | 
  
   指標數值  | 
 
| 
   1  | 
  
   辦理種子師資培訓營場次  | 
  
   2  | 
 
| 
   2  | 
  
   參與種子師資培訓營總人次  | 
  
   24  | 
 
| 
   3  | 
  
   辦理教職員研習場次  | 
  
   2  | 
 
| 
   4  | 
  
   參與教職員研習總人次  | 
  
   60  | 
 
| 
   5  | 
  
   選拔優良教師人數  | 
  
   3  | 
 
| 
   6  | 
  
   編撰教材教案件數  | 
  
   3  | 
 
| 
   7  | 
  
   選拔優良教材件數  | 
  
   2  | 
 
| 
   8  | 
  
   辦理校園app創意競賽場次  | 
  
   1  | 
 
| 
   9  | 
  
   參與校園app創意競賽組數  | 
  
   5  | 
 
| 
   10  | 
  
   辦理app創意成果發表場次  | 
  
   1  | 
 
在改善機制機制方面:
(1).   透過種子師資培訓營培養教師獨立教學技巧,並與校外教師專業團隊進行交流,吸取他校成功的經驗,作為本課程改善的參考依據
(2).   過過教師教學觀摩,邀請校內教學優良教師、優良教材製作教師經驗分享與交流,增進教師創意思考。
(三)、創新創業課程
本計畫係依執行程序進行查核,並訂定KPI指標作為計畫是否顯具成效的檢核基準。
創新創業課程計畫KPI指標
| 
   項次  | 
  
   對應量化指標  | 
  
   指標數值  | 
 
| 
   1  | 
  
   課程會議定期召開次數  | 
  
   30  | 
 
| 
   2  | 
  
   校外企業參訪  | 
  
   6  | 
 
| 
   3  | 
  
   共同觀課場次  | 
  
   6  | 
 
| 
   4  | 
  
   參加競賽件數  | 
  
   30  | 
 
| 
   5  | 
  
   專利申請  | 
  
   6  | 
 
| 
   6  | 
  
   辦理專業技術講座  | 
  
   6  | 
 
在改善機制機制方面:
(1).   透過專利申請與競賽成果來考核學生之技術提升效果及創新的思考模式,藉此作為改善的參考依據
(2).   經由教師相互討論與觀摩,並過作品展示,增進教師與學生創意思考與技術提升。
(3).   依學校中長期發展特色,結合產業發展及產業性質差異,推動具創新創業的教學成果。
透過上述對校內教師及學生的協助,提升實務技能及創新思考模式,藉此訓練學生創業的精神與實踐模式,為打造亞東菁英教師團隊及學生成果而努力。
三、推動教師專業社群
本計畫係依執行程序進行查核,並訂定KPI指標作為計畫是否顯具成效的檢核基準。
推動教師專業社群計畫KPI指標
| 
   項次  | 
  
   對應量化指標  | 
  
   指標數值  | 
 
| 
   過程指標  | 
 ||
| 
   1  | 
  
   社群會議召開次數  | 
  
   20  | 
 
| 
   2  | 
  
   諮詢會議召開次數  | 
  
   20  | 
 
| 
   3  | 
  
   社群參與總人次  | 
  
   40  | 
 
| 
   4  | 
  
   共同觀課場次  | 
  
   5  | 
 
| 
   5  | 
  
   辦理升等講座場次  | 
  
   5  | 
 
| 
   6  | 
  
   辦理專業技術講座  | 
  
   2  | 
 
| 
   成果指標  | 
 ||
| 
   7  | 
  
   提出升等申請的教師數  | 
  
   8  | 
 
| 
   8  | 
  
   產學合作計畫案件數  | 
  
   5  | 
 
| 
   9  | 
  
   專利申請案件數  | 
  
   3  | 
 
| 
   10  | 
  
   參加國內、外競賽(研討會發表)件數  | 
  
   10  | 
 
| 
   11  | 
  
   舉辦教師社群成果發表  | 
  
   2  | 
 
| 
   12  | 
  
   製作教師社群成果發表論文集  | 
  
   1  | 
 
除上述KPI的成果之外,未來必將持續跨大推動社群相關活動與內容,茲說明如下:
(1).   透過梯田育苗跨域社群培養教師獨立教學技巧,並將所學之專業融入教學實務中,繼而移轉出教學成果,以達跨域合作及師生共同成長之功效。再則,將與校外教師專業團隊進行交流,吸取他校成功的經驗,作為本五大社群改善的參考依據
(2).   經由教師相互討論,並透過延請校外優良教師、優良數位教材製作的團隊指導,推動數位教材製作及發展,增進教師創意思考。
(3).   依據學中長期發展特色,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性質差異,推動具資通訊技術、健康照護、材纖及三創的教學成果合作計畫。
(4).   依學校特色在校內建置有利企業研發的環境。
透過上述對校內教師的協助,建立專業的梯田育苗跨域團隊,使團隊中的社群教師經過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具有卓越的教學技巧與能力,轉而成為下一波的諮詢導師,再對新進的年輕教師進行培育,為打造亞東菁英教師團隊,提升國家高教品質而持續努力。